当前位置:离人醉>历史军事>抗日之我为战神> 第二百五十八章 该到了收获时刻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五十八章 该到了收获时刻(2 / 2)

所需铁矿石还有一部分需要从抗联抢占的朝鲜茂山铁矿提供。杨震认为可以将目前已经拆卸完毕的,朝鲜清津炼钢厂部分设备也运到宣化。

只是杨震这么一参合,后世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首钢,直接被他搬迁到了宣化,成了十几年后庞大的宣钢集团。倒也不用为了减轻北京环境压力,又是压缩产能、又是整体搬迁的。也有效的减轻了几十年后北京出现的水荒,减轻了河北对北京的供水压力。

而且杨震在钢铁生产上,提出钢铁生产不仅仅满足于粗钢生产。而是提出了兼容并蓄,高低有致的产业发展模式。在建设钢铁工业的时候,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提高粗钢的产量。工业建设可以以钢为纲,但是要采取高低产业齐头并进的办法。

杨震认为在下一步工业建设之中,以华北根据地现有的工业基础来看,步子应该还可以迈的再大一些。在宣钢建设的同时,以唐山现有的工业基础为依托,建立新的钢材生产基地。眼下主要是以军工用钢以及汽车用钢为主,未来要将高等船舶用钢也要列入规划。

原本杨震也是以为,钢厂直接就可以生产出钢材来。但是直到北满的钢铁厂,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,他才知道炼钢与扎材完全是两码回事。炼钢厂出来的是粗钢,也就是钢坯。要想扎制成各种可以使用的钢材,还需要各种设备和工艺。

所以杨震提出以华北原有的工业基础,发展设备制造业。相对当年真正是一穷二白,只有一些轻工业的北满来说。华北的工业基础虽说不如南满,但是却比当年的北满要好的多。太原、天津,这两大工业城市,还是有相当不错的工业基础的。

以天津眼下的轻纺、建材、军工、化学、修造船,唐山的机械制造、建材与轻纺工业为基础。在天津和唐山分别建设机械工业制造,建材以及轻纺工业基地。至于所需设备不足的部分,可以由东北提供。

当列席会议的各个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,提出开展如此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,眼下奇缺的技术人员从那里来的时候。最关键的是在眼下战争时期,搞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,所需的资金从那里来。

杨震直接提出,所有的技术人员可以由东北局提供。今明两年是留苏学生回国高峰期,完全可以满足眼下华北建设所需。资金的问题可以在想办法,紧一紧裤腰带,应该还是可以挤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的。

在杨震说出今明两年留苏理工科学生归国数量,以及东北根据地自己培养人才数量的时候,各大根据地的领导被惊的目瞪口呆。他们看着眼前这个最年轻的大区领导,都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

东北的环境直到四一年,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,可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四年。也就是说他们这之前,就已经有计划、有目标的选派留学生了。在那么战局那么紧张,未来还存在着大量可变化因素的情况之下,他们居然就敢派出那么多的留学生,这手笔不可谓不大。

看着在座的各大区领导人目瞪口呆的表情,杨震笑笑没有多说什么。搬迁一个钢铁厂需要的技术力量,眼下北满根据地还是能拿的出来的。要是这么一点技术力量都拿不出来,也枉费了自己当初下的那么大苦心。

要知道支撑那么多的留学生出去学习,可并不是一件小的负担。苏联人向来都是一码归一码,什么都要算钱的。当年自己种下的因,现在也应该结出果来了。当年勒紧了裤腰带,从牙缝里面挤出资金,选派大批的留学生赴苏留学,现在也该到了收获的时候了。

其实对于此次中央召开的华北工业建设,杨震很清楚真正所需的人才并没有那么多。原因很简单,眼下能建设工业,尤其是重工业的地区只有两个。一个是平津并河北石门以北的平汉路沿线,一个太原以北地区以及察哈尔。

至于山东以及新四军控制的两淮、苏北地区,眼下还不可能进行任何的工业建设。这也就决定了此次工业建设会议,能做的并不多。与其说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,还不如说制定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蓝图更为恰当。

但在眼下虽说搬迁石景山钢铁厂,建设新的宣化钢铁厂。需要的人才看起来很多,但是那是以各大根据地,原有的工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奇缺的前提之下。但要是放在全国范围之内,整体上的需求就并不多。

而工业基础较好的平津地区,尤其是天津与唐山两个华北最重要的工业城市,原来就有一部分人才储备。只要充分的利用好,至少在眼下这个规划之中,所需要额外的人才还是有限的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